中国体育竞猜网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85年1月升格为本科,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体育竞猜网。学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一万四千余人,教职工一千余人。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学校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内涵建设,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兼有理、管、经、文等学科,主干学科能源电力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学校沿革

  学校创建于1951年,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0年属地化管理。学校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演变,1985年起开始本科层次办学,2006年开始硕士层次办学,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获批设立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完整的学位授权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更名为中国体育竞猜网。2019年,学校获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单位。2021年,学校获批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构建“一网两侧”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高校。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0.6%。目前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人才9人,国家政府特殊津贴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人才13人,上海市东方英才、曙光学者等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90余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上海市重点创新团队6支,全国优秀教师2人,上海市“四有”好教师1人,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7人,上海市育才奖30多人次。

学科与教学

  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含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和人文艺术学院共13个二级学院和40个本科专业。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12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中本贯通”试点专业4个。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目前共有5个本科和2个硕士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共认证。“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安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4个专业通过ASIIN认证及欧洲工程师项目(EUR-ACE)认证;“工商管理”专业通过长三角新文科认证。拥有上海市III类高峰学科1个,IV类高峰学科2个。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机械、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工程管理、材料与化工、翻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18年中国体育竞猜网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电气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近两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19项,其中特等奖2项。学校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项、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33门,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优质在线课程、示范性全英语课程43门,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176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上海市优秀教材28本、上海市教学团队4个。获批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3门、上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上海课程思政示范团队8个、上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位。获首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一等奖,获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获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项。在“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中获“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称号1项。获“智慧树”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特等奖。有国家级实践(实验)基地(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示范基地(中心)3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3个、各类实习实训基地289个。

科学研究

  学校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牵引,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29个各类科研平台,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7个,全面服务于地方与行业发展。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专项项目、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项目、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项目、启明星项目、启明星培育(扬帆专项)、浦江人才计划、曙光计划、晨光计划、阳光计划等多种类高水平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 800 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77项,其中国家奖3项。学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入选首批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并拥有千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多篇论文入选ESI论文。

国际合作

  学校注重国际人才培养,与美国、英国高校开展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新型电力系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开展博士层次联合培养;举办各类学生海外长短期学习交流项目,接收长期留学生,引进海外高水平外国专家,与国际上多所院校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成立海外校友会。

  学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成立“海外国际人才教育实践基地”,连续多年举办“‘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高级研修班”“‘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商业模拟大赛”及能源电力企业培训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电力企业及高校中取得较高声誉。学校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主席单位,倡议成立“ADEPT国际电力高校联盟”,被推举为永久理事长单位,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电力高校联盟”“‘一带一路’电力产学研联盟”。

毕业生就业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全国电力人才招聘大会(上海站)等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3%以上,研究生毕业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学校致力于行业合作,实施了“3+1订单模式”培养模式,行业内就业率显著提高。

发展目标

  2024年6月,学校召开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学校将持续深化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 “三步走”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30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高水平大学,成为支撑我国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与应用重要基地;到2035年前后,优势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办成中国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能源电力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和科技研发与应用示范高地。

  学校将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在所有上电人的共同努力下,迈步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实现新飞跃。


(数据截至2024年9月底)